最新资讯: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教育教学
冯建军:道德与法治课程要实现“三条线”合一

完整理解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我认为必须明确“三条线”,第一条是思政课的学科主题(学科逻辑),第二条是儿童生活(生活逻辑),第三条是儿童成长(成长逻辑),“三条线”在确定课程内容和教学活动中必须实现合一。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政治性和思想性决定了其核心定位是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新课标强调课程一体化设计,坚持学科逻辑与生活逻辑相统一,主题学习与学生生活相结合。一线教师如何创新教学设计,才能在有限的课时内做好学科整合,让道德与法治课程更受学生欢迎,更好落实核心素养的培养?



道德与法治课程要实现“三条线”合一

冯建军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颁布之后,许多教师发现与《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2011年版)》《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相比有很大变化,其中之一就是新的课程标准突出了政治性和思想性,不再那么强调生活性。
这种理解正确但不准确。
正确的是,新课标确实强化了道德与法治作为思政课的政治性、思想性,因为无论“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还是“思想品德”,在性质上都是品德课、生活课而不是思政课。《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了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义务教育阶段的思政课。
思政课要突出的是其政治性和思想性,但强化道德与法治的政治性、思想性并不否定其生活性的一面,只不过生活从以前的前台走向后台。道德与法治不再以生活为主题组织课程内容,而是以学科的大概念、大主题组织内容。


完整理解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我认为必须明确“三条线”,第一条是思政课的学科主题(学科逻辑),第二条是儿童生活(生活逻辑),第三条是儿童成长(成长逻辑),“三条线”在确定课程内容和教学活动中必须实现合一。


2011年版的“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强调一条主线,即以学生的生活发展为主线,根据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领域组织课程内容。


这样的设计突出了儿童生活,把儿童生活放在前台,把儿童品德成长所需要的道德知识、社会知识蕴含在儿童生活之中。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把儿童生活与学科知识调整了顺序,把学科主题放在前台,把儿童生活蕴含在学科知识之中放在后台。基于培养核心素养的需要,设计了道德教育、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法治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革命传统教育、国情教育、入学教育(1—2年级)等主题。


这些主题彰显了思政课的本质,突出了政治性和思想性。但我们不能只看到这些学科主题,如果只看到学科主题就会走向思政课的学科知识本位,这是一种历史的倒退。


我们必须看到,学科主题的内容选择和讲授要基于学生的生活,换言之,我们要根据学生生活实际选择他们需要、有能力接受的学科内容,而不是根据学科的逻辑,脱离儿童生活去选择学科内容,使道德与法治教学成为知识的灌输。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讲道理不等于强制灌输,关键要在“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上下功夫。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思政课是大思政课,大思政课就是“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这就是说,思政课要把学科主题讲授与社会现实、儿童生活结合起来。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非常强调“学科逻辑与生活逻辑相统一”“主题学习与学生生活相结合”。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内容虽然以学科为主题,但内容的选择必须“以学生的真实生活为基础,增强内容的针对性和现实性”。


如何才能做到新课标的要求?教材编写者必须就某一个主题进行思考,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在生活中需要什么样的道德与法治知识才符合他们成长的需要。这还涉及第三条线——儿童发展特点。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按照大中小学德育一体化的思路,以螺旋上升的方式组织和呈现教育主题,强化课程的一体化设计。


“三条线”中,学科主题在前台,教材要按照六大学科主题来组织,但学科主题组织不只是按学科逻辑呈现知识。学科主题内容呈现的背后是儿童的生活与儿童的发展。我们选择哪些主题,一定要根据儿童生活、儿童发展的现实和可能来组织,起决定作用的是后台的儿童生活和儿童发展。儿童的生活和儿童的发展既有现实的一面,也有可能的一面。我们要根据儿童生活的现实和发展需要选择课程的主题内容。


对教师而言,看到的是学科的主题,但要使这些学科主题为学生所接受,必须了解学生的生活,根据学生的生活设计问题,开展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认识社会、体验和感悟生活。


小学低中学段,强调学生的活动和生活体验,引导学生在活动中辨别善恶、体验美丑。


随着年级越来越高,道德事件越来越复杂,道德与法治教育必须增强学生的理性思维、理性判断。


理性的思维和判断不是靠简单的体验活动能够实现的,因此要以问题为导向,组织议题式教学,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升道德理解力和判断力。


道德与法治课程不否定教师的讲解,但讲解必须基于学生的生活实际,直面他们成长中的困惑,这样才能发挥“以理服人”的作用。


所以,道德与法治课程能不能上好,关键是教师是否能够走进儿童的世界,了解儿童的需要与生活。


只有基于儿童生活、儿童发展来组织课程内容,开展教学活动,才能使学科主题真正为学生所喜欢、所接受。


不研究儿童,不了解儿童,只按照学科知识的逻辑传授道德与法治知识,回到知识本位,这是历史的倒退,必须引以为戒。

作者系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修订组核心成员、南京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所长

来源 | 《中国教师报2022年中国课改观察》

编辑 | 皮皮兵不皮

商务合作请拨打010-82296824(梁老师)

010-82296739(康老师)

15位教育大咖给教师发来“专属新年祝福”
《中国课改观察》特刊正式出炉
2023年中小学春季开学温馨提示
2023教育工作重点:把读书作为一件大事来抓

阜南一小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