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资讯: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教育视野
文东茅:修己以安人——幸福教育之道


【置顶标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守望新教育 守望真善美】



修己以安人:幸福教育之道

原创|文东茅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必须反思的是,如果教育没有促进幸福,教师何以心安?家长如何能心安?如果不能促进幸福,教师职业的价值何在?学生学习的意义何在?

由此,我提出了自己的教育之问:教育为什么没有明显促进幸福?如何才能促进每个人长久的幸福?请注意是每个人、长久的幸福,而不是少数人的短暂的快乐。

幸福是一种能力,幸福教育就应该有意识的培养学生感知幸福、创造幸福、分享幸福的能力。

我们希望教师、家长和学生都立人生幸福之志,立幸福教育之志,幸福他人,也幸福自己。——文东茅

文东茅:办人民幸福的教育——瞄准人民幸福办教育
新教育实验的核心理念——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一、


此心不安


熟悉我的朋友都知道,我以前主要研究教育政策,但这些年我把主要精力转向了研究和实践幸福教育。为什么会有这种转变了?因为当今教育的诸多现实,实在是让我内心不安。


先说一个真实的事例:2020年暑假,一篇名为《一个北大状元的抗抑郁史》的文章引起了广泛关注。作者游安在一所著名中学经过苛严的训练,终于以省状元身份考进了北京大学,但就在此时,她发现自己什么也不会,不知该学什么、为什么学,开始越来越觉得学习没有意思,越来越抗拒学习,觉得自己一无是处,于是逐渐走向抑郁。经过十多年的寒窗苦读,即便考上北大,也没有“从此过上了幸福美满的生活”,甚至可能反而更加痛苦,因为她失去了学习的目的、意义和动力。


而这并不是孤例。近年来,在大学以至于中小学校,焦虑、孤独、抑郁、恐惧、小镇做题家、985废物、内卷、躺平等等都是人们议论的热词,当这些词语和现象不再是一个个抽象的概念和统计数据,而是不断在自己身边的学生、邻居、相亲身上发生时,就会感到切肤之痛。这些现象甚至会让人感叹:教育到底是在助人幸福还是在制造痛苦?


教育增进了人的幸福吗?美国一位著名心理学家、积极心理学的创始人之一克里斯托弗·皮特森收集整理了大量有关幸福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成果,发现教育与幸福只有有限的低相关,也就是说,受教育程度越高,人们的幸福感并不必然显著提升,这确实令人惊讶。同样初一意外的是,社会地位、经济收入与人的幸福也是低相关,而人们普遍的认识却是有钱有权就一定更幸福,所以读书就是为了挣钱、做官、做人上人。殊不知,与幸福高相关的是感恩、工作和乐观。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必须反思的是,如果教育没有促进幸福,教师何以心安?家长如何能心安?如果不能促进幸福,教师职业的价值何在?学生学习的意义何在?由此,我提出了自己的教育之问:教育为什么没有明显促进幸福?如何才能促进每个人长久的幸福?请注意是每个人、长久的幸福,而不是少数人的短暂的快乐。


朱永新:以减法思维,创造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二、


幸福之道


为了回答我的教育之问,我也不断上下求索。幸福是人类永恒的追求,在汗牛充栋的相关著述中,我最终通过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孔子和王阳明的思想找到了自己满意的答案。


中国的教育是有师传的,孔子就是我们的至圣先师、万世师表。我曾好奇的问自己:孔子他幸福吗?如果他不幸福,为什么要以他为师表?如果他幸福,他的幸福可以学习吗?在学习研究之后,我得出结论,孔子确实是幸福的,而且他的幸福也是可学而至的。


首先,我们看孔颜之乐:孔子是“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颜回是“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请注意,孔颜不是苦中作乐,而是不论贫贱还是富贵都“不改其乐”。


孔子的乐还体现在终身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之中,他说自己是“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可见,他认为学习是快乐的,教学也是快乐的,而且乐此不疲。这就教导我们:我们的学习也可以是快乐的,学生本该是幸福的;我们的教育本该是快乐的,教师也本该是幸福的。


其实,孔子生于乱世、早年丧父,一生颠簸流离、怀才不遇,应该是经历了太多太多的苦难。那么,孔子为什么不论贫贱、患难、富贵都不改其乐?为什么能做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研读《论语》之后,我发现其原因在于孔子之乐不是简单的快乐、享乐,而是由内而发的心安。


《论语》开篇就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人不知而不愠”就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心安理得;他认为“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坦荡荡”就是问心无愧、坦荡心安。弟子们对孔子形象的描述也是:“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孔子的志向就是“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他认为作为君子就应该“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可见,“安”在《论语》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


同样,孟子有三乐:“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其中“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也就是指问心无愧、坦然心安。


王阳明更是直言“圣人之学,心学也”,心学源自尧舜禹的“十六字心传”:“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它告诉人们:人心是危殆的,道心是隐微的,要全心全意的修道正心,使人心转危为安。可见,圣人之学,也就是要助人心安。


综合传统文化的相关教导,我们提出了自己的幸福观:真正的幸福是不断向上向善的心安。苏轼说“此心安处是吾乡”,王阳明说:“此心安处即是乐也”,无愧良知,心安就是幸福,就是归处。孔子说“修己以安人”,“修己”就是向上,“安人”就是向善。《大学》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明明德”就是修己,就是向上;“亲民”就是安人,就是向善;“止于至善”就是“不断”。《易经》说“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自强不息”就是“不断”,“厚德载物”就是向上向善。毛泽东主席教导我们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好好学习”就是要天天“向上”,“天天”向上就是“不断”。这几年来,我们不断向师生和家长们推荐、也共同反复体悟这句话,越来越觉得它富有道理、意义重大。这种心安幸福观的意义在于:(1)超越“快乐”,人人都可以追求并获得长久的心安。(2)超越“享乐”,真正的幸福不只是停留于物质上的安逸享乐,而是要不断向上、学习成长,不断向善、利益社会。这才是我们应该秉持和追求的幸福观。(3)超越外役,幸福的决定性因素不是外部环境和物质条件,而是每个人自己,“祸福无不自己求之者”,这是区别于西方的中国智慧。


这一幸福观也直接指明了人生幸福之道,即人生要不断向上向善,追求持久的内在的心安。心安,体现为无忧、无惧、无愧、无惑;向上,才会获得成长感、成功感、成就感;向善,才会获得责任感、意义感、价值感;不断,才会产生自信心、自主性、自豪感、内驱力,才可能久幸福、一生幸福。这才是我们每个人期待的生命状态。


根据这一幸福观和人生观,我们认为,幸福教育的理论基础主要不应该是人力资本理论和社会分层理论,而应该是传统文化秉持的“境界自修论”,因为金钱和地位并不决定人的幸福,品德、修养、格局和境界才决定人的幸福。因此,应该通过学习和修养,不断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超越自然境界、功利境界,走向道德境界乃至天地境界,要从庸人、常人走向士人、能人并进而走向君子、贤人。所以,我们认为,人生如登、向上向善,每一步看似平凡甚至艰辛,但每一步都有提升,而在更高处等待我们的一定是更壮阔的风景。


文东茅:教育怎样关涉幸福——教育之道,即幸福之道


三、


幸福教育


以上基于传统文化的幸福观、人生观和教育观如何转化为教育实践呢?我们又是从两千多年前的《大学》中找到了智慧的答案。


《大学》告诉我们:“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修身就可以“齐家”、“治国”、“平天下”,齐家就是“安家”,“平天下”就是“安天下”,不仅要安人身,更要安定人心。由此,我们提出了“修身为本、幸福家庭、幸福学校”一体两翼幸福教育模式。从2017年开始,也围绕这一模式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幸福教育的实践从个人修身和家庭幸福,逐渐扩大到幸福班级、幸福学校,并建立了由全国几十所学校参加的“初心幸福教育之家”,这是一个开放的、不收取任何费用的交流平台,几年来我们一直坚持每周周日晚上两所学校进行交流分享。我们也已经开始以县域为单位整体推进幸福教育,本学期就在山东冠县开始每周六晚上两所学校轮流进行幸福教育分享。也就是说,我每周都至少要与四所学校进行沟通、交流。我也更喜欢教学,我在北大开设了“教育与幸福”等六门课。我的工作和学习、生活非常充实,在这个过程中,也不断收获了大家的感谢和由此而生的意义感、价值感和责任感。


在幸福教育实践中,我们围绕“不断向上向善的心安”,进一步明晰了“家和心安”、“勤学向上”、“仁爱向善”、“自强不息”等四项核心理念,并围绕这些理念创设了不同的系列活动,包括“亲师同学”、“大家文化”、“读书明理”、“觉察反省”、“无私大爱”、“尽责敬业”、“立志高远”、“自信自主”等。


我们认为大道至简,我们也有着宏大的愿望,就是希望更多的人以至于每个人都更幸福。因此,我们提出了一个最简化的幸福教育行动框架,即“一个前提、三个支柱”:


一个前提:立志为先。王阳明说:“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我们希望教师、家长和学生都立人生幸福之志,立幸福教育之志,幸福他人,也幸福自己立志是发自内心的愿望,是幸福教育的前提和基础,也是持续推行幸福教育的根本动力。


我们特别注重“读书明理”,因为明理心安。我们的经典阅读主要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四书》、《道德经》,《传习录》等中外先哲的经典著述,另一部分是现当代教育学、积极心理学、学习科学等的研究成果。


除了书本知识和间接经验,我们也特别强调每个人对学习、生活的自觉意识和切己体察。幸福是一种能力,幸福教育就应该有意识的培养学生感知幸福、创造幸福、分享幸福的能力。在这方面,我们开发了“幸福日志”,也在积极推广简便而有效的“幸福小班会”。从觉察每一天的“好”(善行善念)、“幸福”(幸福时光)、“谢谢”(值得感恩的人和事)开始,从“不说谎、不抱怨、不懈怠”开始,久久为功,提升感知幸福的能力,并不断改正缺点与不足。


此外,我们认为环境对幸福教育也至关重要。家是最幸福的地方,也是体验心安的最直接的场所。家庭的幸福源自安全、自在、亲爱、和睦、真诚、宽容、合作、成长。既然家是最令人幸福、心安的地方,学校就应该努力拥有这些令人幸福的家文化。所以我们特别强调在学校开展“无私大爱、共同成长”的“大家文化”建设,也注重家庭的“学文化”建设,为此提出了“亲师同学计划”,积极推进家校和合、协同育人。


这“一个前提、三个支柱”简便易行,几乎不需要专门的培训,而有了这一个前提、三个支柱,师生们就可以在其中不断添砖加瓦,不断改进、创新和深化。一份付出,一份收获,幸福教育也一样,播种幸福,就会收获幸福。通过这些年的幸福教育实践,我们有三点切实的体悟:


第一、文化自信:传统文化真是祖先留给我们的无尽宝藏,也是幸福的智慧之源。


第二、幸福可求:向上向善则人人皆可心安,甚至只有要幸福教育的理念和向上向善的方向,人们就能心安很多。但幸福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修养,需要有专门的研究和教育帮助。


第三、成绩无忧:因为立志甘愿、勤学向上,学生的学习成绩是水到渠成的。今天分享的每一所学校都可以证明,幸福教育只会显著提升学生的学业成绩。


最后,我想用“不忘初心,共谋幸福”与大家共勉,也真诚的邀请大家加入幸福教育的大家庭,一起幸福他人、幸福自己。


来源|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守望新教育。


朱雪晴:让每一颗星星在银河中闪光
刘铁芳:幸福教育何以可能?——为何而幸福?如何幸福?凭借什么幸福?

相关主题延伸阅读链接
深度学习阅读爱好者继续——

如果不能促进人的幸福,

还要教育干什么?

原创|文东茅 
来源|中小学老师参考

有研究结果表明,教育和幸福是低相关关系,也就是接受教育越多,不见得越幸福。那我们就得思考,我们的教育到底在干什么。如果我们的教育不能够促进人的幸福,我们还要教育干什么?

目前双减很热,但我今天想换一个视角来谈这个话题,这些年我从教育政策研究转向了幸福教育研究,所以我就想从自己的本行出发,以幸福教育的视角来谈减负的问题。

01

教育之问:
如果不能促进人的幸福,还要教育干什么?

我有几个问题先提出来:

双减增加了师生的幸福吗?

双减之后还能“提质”吗?

我们现在都讲“高质量教育”,什么叫做高质量的教育?素质教育是不是高质量教育?因材施教、高水平均衡发展,都是目前对高质量教育的一些解读,它们是不是高质量教育?

我觉得我们可以再进一步来回答这个问题。

再回到一个更根本的问题上来,也就是我们的初心和使命。十九大报告也说,“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个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

所以我就有一个观点,促进师生幸福的教育,才是真正的高质量教育。如果没有促进师生幸福,就不能够说这是高质量的教育。

但现在我们的教育促进了师生幸福吗?

我们看到,目前的教育导致了大量的焦虑问题,哪怕高质量的大学也出现了很多“空心病”、精致利己主义者、焦虑症、孤独症、抑郁症、恐惧症,还有小镇做题家、“985废物”,也就是即便考上985大学也觉得自己一无所能,最后就躺平。

关于教育到底能不能促进人的幸福,在全世界也同样有一些思考。有一位特别著名的心理学家克里斯托弗·彼得森,是积极心理学的创始人之一,他做过一个关于幸福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结果发现,年龄、性别、教育、社会阶层、收入等等都和幸福是低相关关系;健康、婚姻、宗教信仰、朋友数量等等与幸福呈中相关关系;呈高相关关系的反倒是感恩、工作和乐观。

这里我特别想让大家注意,教育和幸福是低相关关系,也就是接受教育越多,不见得越幸福,上了名校也不见得越幸福。

那我们就得思考,我们的教育到底在干什么。如果我们的教育不能够促进人的幸福,我们还要教育干什么?这是对教育与幸福的关系的一个重要的思考。我进一步想反思,我们的教育出了系统性问题,背后一定是有理论的问题。我们要对这些理论进行反思。

我找了两到三个理论,其实还有更多。第一个理论是,教育确实能够通过增加投资,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个人的收入,但是我们刚才也看到了,教育不见得必然提高人的幸福感,对于个人如此,对于国家也如此,发达国家、发达地区不见得就更幸福,实际的案例比比皆是。

第二个理论是社会分层理论,这是教育社会学的一个重要理论。它认为,根据财富、名声、地位和权力,可以把人分为多个等级,包括社会上层、社会中层、社会下层等等。由此很多人认为教育就是一个社会分层的战场,每个人都在不遗余力地努力,想成为社会的上层,成为人上人,但是刚才实证研究也告诉我们,社会地位的高低与幸福也是低相关关系。难道教育就只能带来少数人短暂的快乐吗?

我进一步提出了两个对教育之问:

第一,教育为什么没有明显促进人的幸福?

第二,如何促进每个人长久的幸福?注意,是每个人长久的幸福,而不是少数人短暂的快乐。

02

幸福之道:
幸福,是一种不断向上的过程

为了回答这两个问题,我找了很多理论,包括积极心理学的材料,最后我回到了传统文化。

我觉得中国人的教育是有师道传承的。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孔颜之乐,乐在何处?

首先他是“学而不厌”:

第二他是“诲人不倦”:

我经过进一步探究发现,其实孔子真正的乐,乐在心安。

比如他说“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他还说,观察一个人要“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孔子的弟子描述孔子的形象是“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所以他从内到外表现出的都是心安,外部的安泰。

孔子的志向也是“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孔子的社会理想是“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大学》也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我看来“平”就是安天下。

从这些理论,就得出我们的一个结论。这些年我把这句话不停地推荐给所有的朋友、学生以及老师们——我们中国人的幸福观是不断向上向善的心安,不是简单的小富即安、随遇而安,而是不断地向上向善。

比如孔子说“修己以安人”;
王阳明说“此心安处即是乐”;
《大学》讲“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易经》说“自强不息,止于厚德载物”;
毛主席讲“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习主席说“幸福是奋斗出来的”。

这些都在不断地从不同的角度加深我对不断向上向善的心安的认识。因此我觉得,我们的幸福之道就是一个不断向上的过程。

因为心安,我们无忧、无惧、无愧、无惑,也就不会有焦虑、恐惧的状态;

因为向上,我们有一种成长感、成功感、成就感;

因为向善,我们会获得意义感、价值感和责任感;

因为不断的努力,我们不断获得更大的自信心、自主性和自豪感。

03

幸福教育:
修身为本、幸福学校、幸福家庭

在这个基础上,基于我们对幸福的理解,我们在开展幸福教育,其实教育就是幸福的,从孔子到孟子都认为教育是幸福的。

孟子曰,“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我们认为孟子所说的“三乐”就是家庭幸福、心安无愧和作为教育事业的乐育英才。

根据《大学》的思想,我们提出了一个幸福教育的模式,叫做一体两翼的幸福教育,一体就是修身为本,两翼就是幸福家庭、幸福学校。《大学》说,“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修身之后就要“齐家治国平天下”,齐家也是安家,治国平天下也是安天下。

在这个过程中间我们做了不少探索。我觉得幸福这个话题是每个人都很重视的。

这是我们的初心幸福教育之家,2019年7月在贵州成立。我们得出了三点共识,不忘初心,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幸福是不断向上向善的心安;修身为本,幸福家庭、幸福学校。

我们也开展了一系列活动,简单说有十项活动。

如果是一个初入门的学校,我们建议的是四项行动,立志为先是前提,读书明理是基础,介绍大家文化是环境介绍,幸福日志是日常的修炼,我们就是围绕着不断向上向善来开展活动,希望在各个方面努力达到一种向上向善的心安。

04

减负提质:
双减下,高质量教育的五点策略

下面我想回到今天的主题,减负提质。

从幸福教育的视角,我们对减负有什么样新的认识?

我想说,第一点,简单的减负只能带来轻松快乐,以前的快乐教育实践证明它是不能带来长久幸福的,反而会增加人们长远的、内在的焦虑感。

第二点,不断学习成长、向上向善才能够真正让人心安。每个人内心深处最深层的需要是自我实现。

第三点,作为教师来说,只有不负重托、无愧良知,尽责才能心安。教师肩负着家庭、社会、国家的重托,不负这个重托才能够心安。

第四点,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幸福不是轻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出来的。

第五点,减负减的不见得是体力劳动,它减的应该是心理负担。所以我们讲,只有心甘情愿才能够心不累,如果心不甘情不愿,做很轻松的事,也会感觉心累。

再回到减负,减负减了学生的学习投入时间,减了家长的经济负担。但是作为高质量的教育,它毕竟是要有资源投入的,我觉得资源投入至少有这样5个方面:

物质资源、师资力量、家庭资本、学生个人的心力资源(每个学生内在的动机和力量)以及四者的协调。如果不协调,可能会有更严重的后果。

双减之后,教育资源是增加了还是减少了?

从物质资源和师资力量来看,很难说。可能老师们增加了一些课后延时服务的时间,但是总的投入是否增加不好说,家庭资本似乎也减少了。另外就是心力资源,学生积极性是否提高了,如果我们把延迟服务都变成一种必修课,我觉得学生不见得会真的特别心甘情愿去投入学习,还有四者是否协调,这才是我们需要讨论的更重要的问题。

所以我现在提出了一个观点,在双减的情况下,要达到高质量的教育、幸福的教育,应该有相应的几种策略。

第一,广泛动员各种社会资源,包括志愿者、实习生、专业机构、建立各种学习基地等等;

第二,努力提升教师的积极性。应该注重教师的身心健康,让教师能够兼顾家庭,不能让老师晚上六七点钟回去做饭带孩子,还要备课,早晨五六点又起来,这是不可能持续发展的,也不会让老师心甘情愿。另外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老师在日常生活中有不断学习成长的幸福感。

第三,要积极发挥家长的育人作用,不能完全让家长推卸责任。所以我们要重视家庭教育,注重家校沟通、家长课堂,应该在家长的自愿服务过程当中,促进家长自己的成长和内在的幸福。

第四,要特别注重学生内在动机的激发,激发学生的兴趣,鼓励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激励,让学生真正好学、乐学,而不是被迫去学习。

第五,切实提高协同育人的水平。各方都应该不忘初心使命,为学生长远的幸福奠基,每个人自己也要幸福,教师应该带头幸福,家长应该成为学生幸福的表率,然后要共同学习成长,甘愿无私奉献。

今天是给大家另一个视角,希望我们重新认识减负和幸福、成长的关系,减负不是目的,成长方能心安;要促进师生的幸福,激发内在动机。

本文整理自文东茅在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2021学术年会分论坛三上的主题演讲《以幸福教育减负提质》。


李明新:别让幸福成为教师的奢侈
做一个幸福的教师,享受教育的幸福
教师幸福的本质是对“意义”的思考与追寻
新教育实验的核心理念——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创造与幸福同行的旅程——新教育,我们一直在路上:新教育实验历届年会掠影(2021版)
新教育实验的个人接口——教师应该成为‌‌幸福完整的代言人
遇见美好,向美而行——新教育实验通识与实践五十讲: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做最美的自己!
......

分享美好,致敬原创!【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相约真善美,【守望新教育】!


《麦田里的守望者》有一个词语,守望。教育不是管,也不是不管,在管与不管之间,有一个词语叫“守望”。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日新之谓盛德。惟进取也故日新。道在日新。德贵日新。常新,自新,全新。日新无已,望如朝曙。”

相信种子,相信岁月。埋下种子,以日以年;守望岁月,静待花开。——陈东强

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让师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守望新教育:呈人之美,成人之美。守望新教育:聆听大师的教育智慧,分享高人的教育心得,汇聚田野的教育创造,助力有缘的教育梦想。

新教育实验,是一个以教师专业发展为起点,以通过“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培养卓越口才、构建理想课堂、建设数码社区、推进每月一事、缔造完美教室、研发卓越课程、家校合作共建”十大行动为途径,以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目的的教育实验。

新教育新在何处?对于我来说,当一些理念渐被遗忘,复又提起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只被人说,今被人做的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模糊走向清晰,由贫乏走向丰富的时候,它就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旧时的背景运用到现在的背景去续承,去发扬,去创新的时候,它就是新的。

阜南一小公众号